近來跟蹤一個項目,發現同事們在執行性能測試時,比較熱衷于使用集合點,從概念上認為要得到并發用戶就必須設置集合點,認為在執行一個壓力測試腳本時,設置了集合點才算是有效的并發用戶,沒有設置結合點,就認為可能這個就不能準確的代表并發用戶數。當前我并反對這個觀點,不過卻讓我有一種疑慮,促使我想更深入的理解并發用戶和集合點,我相信大多數進入性能測試研究領域的朋友都應該有疑惑,主要原因我覺得還是由于不能深入理解LoadRunner的實現原理,而且缺乏對系統整個過程的分析,其中這里面涉及到的知識包括網絡、協議、中間件、數據庫、應用層以及緩沖區和緩存等等,當然還與硬件資源CPU隊列和內存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說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性能測試人員,真還不一個容易的過程,是需要長時間積累和學習的,只有通過大量的項目實踐和分析,最后再總結于思想,才有可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當然也希望真正想把性能測試做好的朋友都能為此將不懈努力,樂于分享和討論。
新野網站制作公司哪家好,找創新互聯建站!從網頁設計、網站建設、微信開發、APP開發、響應式網站建設等網站項目制作,到程序開發,運營維護。創新互聯建站成立于2013年到現在10年的時間,我們擁有了豐富的建站經驗和運維經驗,來保證我們的工作的順利進行。專注于網站建設就選創新互聯建站。
先來看一個應用系統的結構圖,如下所示:
這個圖源于小布老師的視頻中,比較直觀、簡潔地反映了一個應用系統的運行過程,其中包括客戶端、網絡、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是在執行性能測試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結構圖中也合理得分析出了響應時間的處理過程,當請求從客戶端發出之后到最后返回到客戶端,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處理都有可能最后成為系統運行中的性能瓶頸,所以可見對系統整體結構的理解是何等重要。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關于并發用戶和集合點的定義:
并發用戶:通俗意義上講就是同時操作的用戶,當然這個“同時”可以理解為同一時間段,還可以理解為同一時間點,當然如果說并發就是同一時間點上同時操作的用戶,這樣理解沒有錯誤,但對于實際情況來講,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并發執行的,就如同進程和線程關系一樣,在某一個點嚴格上講就只有一個人得到執行的權利。
集合點:用以同步虛擬用戶,以便恰好在同一時刻執行任務。這個從概念上來講,其實也是比較模糊,正因為模糊,使用才值得去深入探討。對于LoadRunner來說,集合點只是一種策略,而這個策略也會有很多規則,因為實際情況中并非所有用戶都會同時到達集合點,上面的那個結構圖就能解釋這個誤解,因為從客戶端發出到網絡、中間件、應用層再到數據庫,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延時,也就是說不可能所有的用戶都能到達所謂的集合點,才開始同時執行操作。
從上面的兩個概念的理解來講,有人就會思考,并發用戶和集合點到底有沒有關系,這才是關鍵。當然這個就要看需求是什么了,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誤用集合點和并發用戶,其實根本原因在于對需求的理解,需求本身都沒有搞清楚他想實現的場景,得到什么樣的結果。當然,我們只能感慨需求并是專業的技術人員,至少我們大多數人碰到的需求都不一定是技術出身,所以他們不明白,我們就不能裝忽悠,不然結果就肯定不符合實際了。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得到用戶這樣的需求“本系統要達到并發用戶200”,這種需求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不合格的,因為對于一個系統來說有很多個功能,比如系統登錄、注冊、查詢、刪除等等,是要求登錄達到200,還是所有功能總共達到200,因為當用戶進入系統之后,有些用戶在執行注冊,有些用戶在執行查詢,是否可以并行操作,也是所謂的并發,所以說要理解集合點和并發數,從根本上就應該更清晰的理解業務流程,只有把業務分析清楚了,方才可以合理的使用集合點,正確的理解并發用戶數。
當然,就我個人來講,我是很少使用集合點的,因為通過LoadRunner的理解,我認為LoadRunner本身就已經在模擬實現一個并發的過程,而增加集合點設置只是為了并實現嚴格意義上的所謂的并發,而實際是這個集合點的設置也并非絕對達到了這個目的,結構中的過程就可以證明。當然為此我也通過一些實例來做驗證,以下是對Mercury web Tours網站首頁,錄制訪問過程,腳本如下:
腳本 1:設置集合點
Action()
{
lr_rendezvous("同步訪問web頁面");
web_url("mercuryWebTours",
"URL=http://192.168.3.34:1080/mercuryWebTours/",
"Resource=0",
"RecContentType=text/html",
"Referer=",
"Snapshot=t1.inf",
"Mode=HTML",
LAST);
return 0;
}
腳本 2:不設置檢查點
Action()
{
web_url("mercuryWebTours",
"URL=http://192.168.3.34:1080/mercuryWebTours/",
"Resource=0",
"RecContentType=text/html",
"Referer=",
"Snapshot=t1.inf",
"Mode=HTML",
LAST);
return 0;
}
在相同場景實際中執行兩個腳本之后,發現其響應時間其實誤差很小。當然,這只是我實踐中的一個,近期做的其他項目中,包括C/S和B/S都有的,我也都有實踐過,期待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實踐驗證哈,分享結論。
以上我只是想表達的一個觀點就是,并不是集合點在我們的性能測試中沒有作用,如果沒有作用我相信設計LoadRunner的公司也不會給出來,而是要理解如何選擇去用它,這才是關鍵。之前我們就講到過,在一些業務流程比較復雜的應用程序測試中,我們就必須要使用集合點,比如一個企業系統中業務是這樣的:用戶登錄進入之后,一部分人在完善個人資料,一部分人在查詢數據,另一部分人在執行刪除操作,還有一部分來發送消息等等。就這樣的一個業務中,在模擬執行性能測試時,就必須明確并發用戶跟集合點的關系,在實際錄制腳本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把這個業務分割成多個事務,然后分別對各個不同的事務要設置集合點,為什么此時要使用集合點呢,因為我們必須分析出每一個事務的并發情況,加入200個用戶進去之后,我們就這樣放任去這200個用戶自由去操作,就不能判斷出查詢并發數多少、刪除并發數多少、發送消息的并發又是多少,因為進入系統之后,沒辦法確定200個用戶都同時干了些什么,所以此處才是集合點使用最合理的地方。至于,我為什么很少使用集合點,也源于此,因為通常情況我們主要是對單一業務進行壓力測試,比如登錄或者是注冊,單一功能就如同上面的那個訪問web頁面一樣,腳本只有一個操作,此時對于LoadRunner來講,其實有沒有設置集合點效果不大,而且為了模擬能更加接近去實際情況,當然這也是要做實際分析的。
這里我還要個舉例子,比如,一個OA系統,要求并發用戶數200,而我們的場景設置是這樣的,200個并發用戶平均每10s加載5個用戶,大約運行半小時,此時執行的場景,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得出,通常登錄OA系統的的用戶大部分都在早上上班9:00~9:30,此時是一個時間段,而并非一個時間點,使用我們的模擬場景是完全符合實際需求的,所以得出結論是在30分鐘的時間內,我們的OA系統可以允許200個用戶同時進行登錄操作。由此可以說明,任何需求的提出都必須從實際環境來考慮,我們在設置場景時也必須反映出實際情況,才能模擬出更接近真實的場景,得出來的結果才更有價值。
當然,性能測試的執行應該是有目的,通常是為了調優,也有的是為了評測
在以評測為目的的性能測試中,用戶更關心的是業務上的并發,其實是真實業務場景的并發情況,這種情況下就不需要設置集合點了。
集合點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并發,通常是在以調優為目的的性能測試中才會用得到,主要是為了有針對性地進行施壓,以便找到性能瓶頸。
以上純屬個人理解
文章標題:探討LoadRunner的并發用戶和集合點
瀏覽路徑:http://m.newbst.com/article22/gdoocc.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做網站、網站收錄、網站排名、建站公司、域名注冊、定制網站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