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開課”第二站在北京火熱開啟。當下是一個全民低頭看手機的時代,微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也孕育著巨大的商業變革和商業創新的想象空間。用微信進行營銷、服務,甚至是改造自己的傳統商業模式,成為商家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騰訊和中國經營報社聯合舉辦“微信公開課”北京站活動。公開課的首場活動在成都舉行,當時就出現“爆棚”的情形。
此次北京站活動的主題是“會微信-惠企業”,有上萬人報名,最終來自中國經營報社旗下中國經營者俱樂部的500名企業會員有幸聆聽了這極具商業價值的一堂公開課。
微信支付是下一單生意的開始
“一整天聽到的都是干貨。”中國經營者俱樂部的會員來自各行各業,在一天的公開課中受益匪淺。
微信產品開放平臺中心高級商務經理劉涵濤認為,微信不僅將人與人連接,還連接人與設備、人與物、人與資訊、人與商業,當微信連接一切之后,便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再是簡單的社交工具。因為連接,微信可以觸及人們的衣食住行,覆蓋了所有的商業社會,進而可以獲取用戶、溝通信息、收集反饋、建立信任等等。微信的這些能力可以幫助企業推動傳統商業模式的變革,節省運營成本,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思維快速迭代,真正實現O2O的融合。
微信產品部副總經理吳毅認為微信支付使得O2O商業真正形成閉環,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在傳統商業中,消費者完成支付即是一個生意的結束,而在互聯網經濟時代,消費者通過微信支付完成支付環節后,則是下一單生意的開始。吳毅表示,實體商業“互聯網能力”的基礎是將線下消費過程數據化,微信則為商戶和客戶提供數據化連接。在傳統實體商業中,是消費者與商戶的單向連接;而在O2O商業中,則可以通過公眾號和個人微信ID之間的互通,通過微信掃碼支付,客戶關注了商店公眾號,未來可實時獲得新品、打折或其他感興趣的商品信息。商家能夠拿到客戶的消費歷史記錄、服務記錄和特權、投訴等信息,更有針對性地對客戶提供服務。散客成為粉絲,粉絲成為會員,會員帶來源源不斷的訂單。
騰訊在它的O2O布局上,已經搭建起一個鏈條并且初具雛形:微信作為大入口,結合SOSO地圖、大眾點評、嘀滴打車、高朋網[微博]等生活服務模塊,以微信支付作為閉環,使微信的O2O鏈條完整并轉動起來。
微信引領企業“互聯網化”
接下來的“干貨”是一系列案例分享,上品折扣、順豐[微博]速運、聯想、湖南衛視[微博]快樂購、美麗說、藝龍等企業,介紹自身如何利用微信平臺對傳統商業模式進行改造。
上品折扣微信體驗店于4月25日在杭州正式開業,該店被業界視為是“未來商店”的雛形。顧客可以通過微信購買店內的所有商品,并利用上品折扣的微信公眾賬號,實現商品的在線支付、集中取貨或者統一郵寄配送、貨品隨時分享以及訂單實時查詢、爆款微秒殺等功能。上品折扣執行總裁沈慧峰在微信公開課北京活動現場介紹,微信的移動互聯優勢,不僅幫助上品打通了全渠道,實現全國聯網,實時跟蹤銷售與庫存,還可以從用戶需求出發,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以用戶需求為驅動進行經營。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微信可以賦予實體商業6大能力:一客戶識別,打造泛會員體系;二沉淀分析客戶交易和行為數據進行優化;三在互聯網上隨時收藏、隨時分享;四精準的互聯網式客戶管理和營銷手段;五離店后繼續觸達客戶;六經營手段的虛擬化和社交化。這6大能力使得實體商業具備了互聯網能力,使得企業可以有更大的O2O創新空間。
中國經營者俱樂部的會員企業主要分布于傳統行業。如何加快傳統業務與互聯網的融合,是他們非常關注并深入思考的一個課題。他們希望通過“微信公開課”這類活動知道得更多。
通過微信實現互聯網轉型的不僅僅是零售百貨業。微信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微信公眾賬號已超過200萬,信息交互次數高達億萬次,這其中包涵金融、銀行、航空、交通、政務、媒體、物流等各個行業的企業。微信可以連接一切,但微信并不包攬一切。微信團隊表示,O2O正在顛覆傳統商業,微信為各行業提供了商業創新的平臺,希望各行各業的企業,能夠在微信這個平臺上“長”出更多的創新商業模式。
成都創新互聯從2013年成立,是專業互聯網技術服務公司,擁有項目成都做網站、網站設計網站策劃,項目實施與項目整合能力。我們以讓每一個夢想脫穎而出為使命,1280元桑植做網站,已為上家服務,為桑植各地企業和個人服務,聯系電話:18980820575
分享題目:微信助力企業O2O創新
新聞來源:http://m.newbst.com/article6/pjog.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網站收錄、外貿網站建設、ChatGPT、定制網站、品牌網站設計、網站導航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