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 = User Generated Content ,所謂用戶產生內容,這也是很多互聯網
高端網站建設巨頭成功的基礎。這不算熱點新聞了,大概幾周前的一則新聞,很有趣,在國內這個事情談論的人不多,今天才想起來,其實值得分享一下。美國一家初創企業,叫做hiQ Labs,是一家從事獵頭相關的創業公司,他們做了一件這樣的事情,編寫腳本抓取LinkedIn的數據。那么,LinkedIn就基于他們的反爬取軟件禁令,先是通過律師函要求對方停止抓取,威脅無效后向美國當地法院發起訴訟。
結果非常有意思,可能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LinkedIn敗訴了,聯邦法院裁定,抓取不侵權,而LinkedIn自己設置的反爬取條例,本身反而是無效的。這個邏輯是什么呢?LinkedIn上的用戶公開數據,其數據所有權屬于用戶,而非平臺,用戶愿意在此平臺公開個人簡歷和技能信息,(除非另有標注)說明不介意被轉發,而hiQ Labs作為獵頭服務商,其行為不能證明對用戶的隱私造成了傷害。
法官Edward Chen在裁定中,特意呼吁LinkedIn對CFAA做“廣泛的詮釋”:“如果采納LinkedIn的行為,那么將對互聯網的開放訪問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是議會在三十年前頒布CFAA時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還記得當年百度起訴360抓取數據的事情么?問題來了,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百度百科、百度文庫的數據,所有權究竟屬于誰?是百度,還是作者?甚至百度如上平臺里的內容,都不好說是從哪里轉發來的,原作者是誰。
當然,LinkedIn正在上訴,這事未來會不會有反轉還不好說。不過對于創業者來說,這個案例值得關注和研究,巨頭構建了強大的內容平臺護城河,但問題是,這些內容真的屬于巨頭么。對于習慣抓取別人內容進行山寨的創業者來說,也不要過于得意。記住一個關鍵點,在這個案例里,抓取用戶的LinkedIn簡歷,形成任何有價值轉化時,公開簡歷的用戶是整個事件的受益者,用戶的權益在這一過程中并非被侵犯(除非存在大量騷擾電話,那就另當別論)。 但如果你抓取一個作者的文章并改頭換面,這個作者的權益在整個過程中受損,而只有你受益,這個事情,就屬于嚴重的侵權了,作者完全有權利申訴。
前段時間和人交流我們網課平臺,對方很關注一個問題,在我們平臺開課,以后是否可以把課程拿到其他平臺?我說當然可以,課程所有權完全屬于講師,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平臺可以協助維權,但這個也是需要講師授權才會進行的。
然而必須說,在中國,類似的事情,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決。
本文來自創新互聯品牌網站建設網站設計制作公司-創新互聯
標簽:創新互聯,重慶網站建設,成都網頁設計,成都網站設計
當前標題:關于UGC的數據隱私和所有權
分享URL:http://m.newbst.com/news39/169439.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動態網站、標簽優化、虛擬主機、做網站、定制開發、云服務器
廣告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