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3 分類: 網站建設
“5G來了,VR/AR也要再次火爆了。”
真的是這樣嗎?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僅從2015年初到2016年7月,全球VR/AR企業數量便從200家爆發至1600余家。與此同時,資本的瘋狂涌入也為這一產業再添了幾把火,2015年-2016年,我國VR/AR產業融資金額超50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14年僅有2.11億元。
這種火爆反映到市場上,僅2016年全球VR/AR頭戴式顯示設備總出貨量達200萬臺,其中中國市場銷售量為30萬臺,就連加上主機售價超萬元的HTC Vive都賣出了5萬臺以上。
除品牌市場外,廉價設備的市場表現更為驚人,僅2016年8月,深圳華強北的VR設備出貨量就超1000萬臺。
但很快,內容匱乏、設備發熱、體驗時眩暈感嚴重等問題接踵而出,絕大多數廠商在“圈錢”的同時卻不具備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產業迅速陷入尷尬境地,最直觀的便是VR/AR線下體驗店從萬人空巷變成了門可羅雀。
而在純C端市場上,就連品牌產品都或因價格高,或因沉浸感不足被用戶拋棄,更不用說那些用“塑料盒子+2塊鏡片”就拼成的頭顯了,雖然成本極低,但體驗之差也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
現實給了行業一記重拳,那些曾經擺出“1年3輪融資、3年成獨角獸、5年IPO”架勢的公司倒閉大半,即便是撐下來也基本轉戰到了B端市場,媒體、投資人口中出現VR/AR的次數微乎其微。
然而5G來了,行業的聲音又多了起來,甚至不少人振臂高呼“VR/AR即將創造新一輪狂熱潮”。但5G真的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嗎?其實不盡然。
可能之前的火爆太過誘人,又或者是“寒冬”太難過,所以在面對5G這一可能的契機時,很多人都過于焦躁了,最直接的便是選擇性忽視了“5G普及商用尚需時日”。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若要滿足5G商用需求,則我國需要建設至少450萬個基站,是4G的1.5倍。而從2013年12月三大運營商獲得4G牌照到2017年實現廣泛普及,我們用了3年時間。簡單而言,想要實現5G大規模商用并非幾日之工,但VR/AR行業尋找出路卻迫在眉睫。
而即便退一步說,VR/AR可以再等一等,那么5G究竟能提供多少幫助呢?我們可以從5G的三大優勢來看,也就是大帶寬、低時延和大規模連接,其中前兩者,尤其是在面向C端的市場時被“廣泛”認為是VR/AR的救命稻草。
我們先說VR。小米VR/AR產品總監馬杰思在自己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表示,“5G大帶寬對于VR的作用在于提升全景視頻的分辨率和碼率,從而達到更好的觀看體驗。”
簡單來說,大帶寬有助于提升VR視頻清晰度。但實際上,大帶寬并非只有5G可以做到。
眾所周知,VR講究的是沉浸式體驗,這意味著小規模體驗對周圍環境的要求至少要是安靜、安全的,也就是說室內才是好的體驗場景。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有90%以上的用戶選擇會在家里體驗VR。
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室內尤其是家庭環境下,在VR設備聯網時會有多少人舍棄Wifi選擇流量費相對較高的5G。而更重要的是,和5G同時發展的還有千兆寬帶,也就是說等到5G廣泛普及之時,千兆寬帶也已進入千家萬戶,大多C端用戶會做何取舍顯而易見。
但AR會稍有不同。相較于VR對沉浸感的高要求,AR的應用環境就要開放的多了。就當前AR的應用場景看,大多為手機游戲、工具類應用,比如之前火爆全球的Pokémon Go,以及現在比較流行的AR導航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通過手機網絡實現的。
而AR專用硬件設備的應用思路也與此大致相同,如很多AR眼鏡是通過有線連接至手機,供電和運算都由手機負責。如此一來,AR彷如手機大屏化的一個工具,5G之于手機的價值也便轉移到了AR上,當然前提是你已經可以隨意使用5G手機。
至于原生AR體驗(利用計算機視覺識別現實中的場景,將虛擬信息有機的疊加到現實的場景中),雖然5G的大帶寬有助于加快3D模型實時加載速度,但也只有在高精度建模中才會明顯差別于4G,而且還需要硬件廠商先解決設備運算能力不足的問題。
相較于大帶寬,VR/AR行業對5G的低時延更加興奮,因為很多人覺得它可以解決最讓人頭疼的體驗眩暈問題。但馬思杰完全否認了這一點,他認為“5G對于降低VR/AR時延沒有任何幫助。”
VR/AR的時延,簡單來說就是IMU(慣性測量單元)或視覺傳感器在檢測到體驗者運動信息之后傳達給圖像引擎,繼而渲染出對應畫面并在屏幕上顯示出來的時間。而在VR/AR早期,時延過長確實是導致眩暈的關鍵,也就是畫面的渲染顯示過慢,例如體驗者已經轉頭看向右側,但顯示屏還在顯示之前的畫面,刷新速度太慢,體驗時間長了就會感到眩暈。但這是硬件本身運動成像技術不達標的問題,網絡對此影響有限。
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VR/AR硬件設備在無需聯網的情況下本地處理速度已經基本控制在20毫秒以為,已達到人體難以感知的程度。也就是說,5G的低時延在解決眩暈問題上作用幾乎為零。
而之所以現在部分用戶在體驗VR/AR時仍會感到眩暈,除了個人耐暈程度不同外,內容設計不合理、光學/場景畸變、屏幕分辨率不足、輻輳沖突等也是主因。
馬思杰總結稱,“5G的大帶寬對于VR的價值在于在線觀看5K以上分辨率的全景視頻,對AR現階段作用不大;低時延則不能直接幫助VR/AR產品解決運動成像導致的眩暈問題。”
但既然如此,為什么在5G未來的主要應用場景中,VR/AR會是其中之一呢?如果說VR/AR行業焦躁了,難道通信行業也判斷偏差了嗎?當然不是。
5G于VR/AR的價值,是在解決現有問題之后
毋庸置疑,5G的價值是巨大的,但這一價值在VR/AR產業中并不是直接體現在終端上的,而是在云端。這一點,在華為XLabs發布的《5G時代十大應用場景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中就有體現。
在華為XLabs整理的5G應用場景中,云VR/AR位列第一,其次是車聯網、智能制造、智能能源、無線醫療、無線家庭娛樂、聯網無人機、社交網絡、個人AI輔助和智慧城市。
不難想象,為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體驗需求和降低設備成本,VR/AR內容質量將越來越高,這勢必會帶來數據傳輸和處理問題,而上云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白皮書》中將云VR/AR的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分別是:
也就是說,當VR/AR走到所有數據可以直接在云端或邊緣端處理時,5G的大帶寬和低時延可以很大程度提升大型場景的渲染速度,以及建模精度,甚至可以實現大規模的虛擬鏈接互動。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也曾表示,“5G能夠顯著提升VR/AR數據傳輸和移動終端的邊緣計算能力。”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一切都是在當前的硬件、內容、平臺等問題解決之后。
當前VR/AR內容時長較短,場景范圍也相對有限,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仍存在清晰度不高、光學/場景畸變、輻輳沖突、內容匱乏、平臺不規范等問題,而這些都是VR/AR產業自身問題,網絡對此影響很小。簡而言之,這些問題不解決,相關性能不提升,我們就無法進入第三階段,5G也無法發揮真正的價值。
舉個例子,假設某一VR設備當前時延為20ms,本地處理的情況下人體基本是感知不到這一時差的。但一旦上云或在邊緣計算進行處理,即便是5G也會額外產生2-10ms的時延,那么時延反而增加到22-30ms了。也就是說,想要通過5G進云端處理,該VR設備本身的時延就必須降至10ms以下。
可以說,VR/AR從業者想要迎來新一輪爆發,就必須先解決來自于產業自身的問題。而這之后,VR/AR的應用場景和范圍將有較大程度的增長,在線的戶外多人大型游戲、直播、全虛擬零售/社交,甚至是大規模的工業、軍事應用,以及和無人機產業結合的移動虛擬場景,都會在5G的加持下創造出一片藍海,ABI Research預計,到2025年VR/AR市場規模將達2920億美元。
想必到2025年,5G基礎設施建設早已完善,VR/AR行業要做的就是放手一搏,真正的將科幻轉為現實。
當前名稱:5G真的能讓VR/AR站著掙錢嗎?
網頁路徑:http://m.newbst.com/news48/102448.html
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為您提供網站設計、網站建設、網站內鏈、企業網站制作、電子商務、響應式網站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電話:028-86922220;郵箱:631063699@qq.com。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 創新互聯
猜你還喜歡下面的內容